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

恩平的婚嫁习俗特别之处是什么啊

  江门五邑婚嫁习俗
  建国前有早婚习俗,男女十五、十六岁就结婚。男婚女嫁,皆奉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没有婚姻自由。民国2年(1913年)10月,且知事沈秉仁布告;严禁男女自由结婚,认为"灭绝礼义廉耻者,莫甚于自由结婚一事"。婚嫁顺序,是从大到小,先兄姊一套新衣服。在男方,有的还把新裤子挂在新娘房门口或家门口,新娘进门,要从裤子底下钻过。结婚要明媒正娶,"三茶六礼"("三茶"指下茶;"六礼"指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等六项仪式),花轿过门,否则,便是"无媒苟合"。如发现男女私通,就认为是伤风败俗,或驱逐出村,或游街示众,或装入猪笼抛落河里淹死。"三茶六礼"礼仪繁杂,到了清末,略有简省,一般采用的,一是"问名",即送"年庚贴",用红纸写上求婚者的出生年、月、日时,交给媒人转给对方,男女双方家长把"年庚贴",交给占卜者排算,看有无相克。然后托亲戚朋友查问对方三代,送"三代贴"。双方都把自己的曾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的名字籍贯用红贴写好,俗称"三代贴"调查有没有麻疯病及其它遗传病,调查对方人品才能、经济状况,看是否门当户对。二是"请期",即是送"礼贴"。由男方把婚礼日期用红贴写好,通知女方。女方接"礼贴"后,再回复男方。三是"纳征",即男家派人向女家送聘礼。先由男方把聘礼将"三代贴"送到女方,也叫"做礼"。女方收礼后,又将女方"三代贴"送到男方。四是"亲迎",按双方商定吉期,用花轿迎娶。民国中期,社会上才有男女双方相约会见,俗称"相睇"。一般都由媒人引线,男女双方同意后交换信物,是为定婚。信物多为金戒指、金项链,但穷苦人家,仅是一包"红包"。定婚后,再商定吉期,用车、轿迎娶,正式结婚。建国前的婚礼,男方有"上头"、"迎亲"、"闹新房",婚后"三朝回门"等繁琐礼仪。女方出嫁上轿前有哭唱嫁女歌等习俗,内容多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、兄弟姊妹互助互爱之情。沦陷期间,有的还在哭唱嫁女歌中控诉日军侵华罪行。结婚后,女子要从一而终,丈夫死后,要"守节",任何情况都不能改嫁。凡改嫁的叫"失节",备受上歧视。相反,有权势、有钱男子可以有三妻四妾。妻子死后,可以续娶。此外,女了还有"嫁生鸡"、"嫁神主牌"等陋俗。所谓"嫁生鸡",多是华侨在国外谋生,不能回来成婚,由男女双方父母包办,用一只生鸡代替新郎拜天地、祖先,举行婚礼。富裕人家为夭折的儿子娶媳妇,新娘过门后,收个养子,以续后嗣。这种"守生"式婚姻,称为"嫁神主牌"。建国后,上述两种陋习均已废除。提倡婚姻自由,婚礼从俭从简。"花轿迎娶"早在1952年土地改革期间已被废除,新娘过门都是步行或坐单车。摆酒大排筵席的风气也大大减少。进入80年代,婚礼进排场、闹阔气又有所抬头,富裕人家普遍用小汽车迎娶(与有坐摩托车),有的出动10多部小车,形成车队,沿途鸣放鞭炮,结婚摆酒多达100多席。新会市沙田区村民和渔民的婚礼是以船代轿,男女双方谈恋爱用咸水歌对唱,互表倾慕之情。

  恩平烧饼与婚嫁习俗
  恩平城乡男婚女嫁有一个传统习俗: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恩平烧饼作为礼饼。这一习俗始于明朝,至今仍颇为盛行。恩平烧饼,俗称“恩平烧”,为恩平特产,以其制作精巧、风味独特而驰名。
  恩平烧饼创制于明代,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。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恩平的一名青年教书先生。他原来凭自己的志向办了一间私塾,让穷家的孩子入学。
  后因办学经费接济不上,私塾被迫停办,教书先生为了谋生,只好做烧饼来卖。教书先生以他教书的胆识来创新,做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软饼。这种饼香甜可口,风味独特,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鲜,因而十分畅销。
  当时的肇庆知府很有经济头脑,他为了繁荣市场,推动经济发展,便搞了一个做饼大比赛,要选出精品加以推广。
  恩平知县自从吃了教书先生做的饼后,大加赞赏。这次极力推荐教书先生到肇庆府参赛。比赛之日,各路做饼名师使出浑身解数,均想脱颖而出。知府大人出身于做饼世家,要得到他的认可并非易事。当知府大人品尝到恩平烧饼时,越嚼越有味道,竟连吃了三个,赞不绝口:“软滑鲜美,香而不俗,甜而不腻,好饼�”结果,恩平烧饼一举夺魁。
  其实,恩平知县举荐教书先生还有一个用意,就是要趁机挑个乘龙快婿。教书先生果然不负所望,一举夺魁,成为街知巷闻的名人,知县决定把教书先生选为佳婿。当他把他的打算告诉女儿时,女儿死活不从,她认为做饼的没有出息。后来,教书先生卖烧饼发了财,遂重新开办私塾,让穷家孩子继读读书,一时传为佳话。教书先生除了教书,放学后还卖烧饼,以此积累来维持办学。他得知知县父女都喜欢食他的饼,为表敬意,他每卖出一百斤烧饼就留下一斤,以便日后作为礼饼。后来,知县的千金见教书先生既有知识,又勤劳,又有爱心,终于动了芳心。当礼饼累积到一百斤时,知县的千金便它们领了回去,表示接受了教书先生的爱情。
  此后,求婚送烧饼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礼仪,恩平男婚女嫁必以烧饼作为礼饼。当地女子出阁不叫出嫁而叫“领饼”,即表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。时至今天,恩平人问青年姑娘是否出嫁了,不是问:“你嫁了没有?”而是问:“你领了饼没有?”这个有趣的婚嫁习俗就起源于教书先生这个烧饼故事,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。
  恩平烧饼是怎样制作的呢?它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,有黄糖和白糖两种,配以冰肉及芝麻;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,这些材料一定要精细加工。饼坯制成后,置于平底的圆铁盆中,上下以猛火煎烤。就这样,烧饼具有入口软滑的特点,夹着烧猪肉吃,更有甘香滋润之味,令人百吃不厌。
  每到结婚旺季到来,恩平市城乡随处可见制作恩平烧饼的摊档,炉火熊熊,香飘数里,各具特色的恩平烧饼,成为恩平一大美食文化景观。

  台山是风光不错,没有找到其婚嫁的特色,有鹤山客家女婚嫁风俗。
  鹤山市的客家人,大都是在建县后(1732年),从梅州、惠州、河源等地区迁徙来的。集中居住在鹤城地区(原县城),来时的语言和婚嫁风俗当然有所差异。解放前养育成人的女子,在媒人的周旋下,如果门当户对就互换年庚喜帖,时辰八字,没有相克就选择良辰吉日,筹办婚事,在出嫁时需例行几项风俗。
  一、叫夜谱
  (“叫”称“哭”实意“唱”)
  婚前两晚,女子的闺房中有一群女伴作陪衬活动,俗称“就妹仔”。出嫁女通过传统的哭唱,向女伴通报自己喜事将临,深感依依不舍。有的人很早就学会传统的唱词,不会唱的就由中年妇女领教,直至自己背诵识唱为止,不唱就是不尊重陪人,或者不吉利。这种习俗在解放后就渐渐消失了,今天只有80岁左右的妇女,还可以唱出来。
  哭唱和唱山歌有所不同,哭唱是喜中有闷,唱起来没有延长腔。下面摘录一首唱词:
  金鸡开口五更啼,自己开声羞笑涯(我);
  大树斩开还有生,远离父母还有两晚。
  二、迎接娶亲队
  娶亲队由男方组成,四个儿童举着彩旗先行,接着媒人带路,两个抬轿老、酒担、六个六音吹鼓手,抬嫁妆若干人。酒担由好命的人肩挑,两个箩中有一坛酒、猪肉、鸡蛋、大乌咸鱼和槟榔等食品,还有一个圆型红色的酒托盆,装着两枝柏叶和两封利市。吹鼓手路过村庄要奏乐,向人通报以示兴意。进入女家作一定时间演奏,接着新娘就哭唱:
  扫净上厅接酒担,扫净下厅接媒人;
  扫净门坪放花轿,扫净屋檐绷彩旗。
  三、拜别祖宗
  拜别祖宗前还有一场闹剧,那称“拖妹仔”(新娘)。房门外由中年妇女组成,强行进入嫁女房中请她出来上轿,但陪女们坚持不准进入,互相发生推拉的嬉戏,甚至用口喷酒来防患。为了不耽误新娘回男家的时间,最后由老陪娘扯着新娘出来拜别祖宗,后拜父母亲就哭唱。
  四、开伞出门
  开伞是由新娘的亲兄弟开的,无亲兄弟的由其他亲属代替。开伞者站在大门口左边,打开伞后,由陪娘拉上新娘从伞底下穿过。走到轿门前新娘有点假意不愿进去,还流泪哭唱,甚至用脚踢轿门,陪娘就用男大当婚、女大当嫁或者回去早生贵子的吉利话劝她上轿。从拜别祖宗和上轿两段时间,是真正的哭唱,因为10多年生活在父母的身边,突然离开深感依依不舍,怎不令她流泪而唱:
  往日担伞去趁圩,今日开伞送妹行;
  妹嫁开哥唔好哭,好好照顾父母亲。
  五、送轿
  送轿是由村中的男女老少送的,送的里程一般是一华里左右,但中途要停三次轿,以示依依不舍离开亲人。新娘并在轿中撒些利市红包,谁拾归谁。第三次起轿后一直回到男家,也不再哭唱。最后两句:
  阿哥送轿到河边,回去持家要揾钱;
  细佬送轿到路中,回去创业早成家。
  六、到夫家
  到夫家门前时,由男方的老陪娘在轿门前说些“白发齐眉、三年抱两”等吉利话。事前门口放上一个面盆,盛上小量水,放上一把菜刀、一把尺、小扎茅草和桃叶,意思是驱神赶鬼,同时用一小扎干草点着火,意思是干干净净回夫家。新娘在陪娘牵引下,用米筛遮挡在新娘的头上,先跨过面盆,后跨小火堆进入新房。晚饭后,新郎邀请村中的男中青年看新娘,俗称“闹新娘”,一直闹到深夜送走他们后,双双进入洞房。第二天早晨新娘由陪娘牵引,向祖先、老爷、奶奶敬茶后,向新娘赠送手饰和利市。
  七、探七朝
  回到夫家七朝后,女方组织十余位中年妇女,到男家去所谓“探七朝”。新郎如结婚那天一样,头戴毡帽,身穿长衫礼服,向岳母敬酒。又过三朝,男方由一中年妇女陪新娘回娘家,携带简便手信,两棵有头有叶的青皮蔗,意思两亲家如糖甜,节节胜意。
  在娘家住满三朝后,女方的母亲送新娘回夫家,敲开新亲家门的第一次来往,以后再不受各种清规戒律约束了。

  开平民歌与婚嫁习俗
  七八十年以前,开平民歌颇为流行,当时一般妇孺喜以唱歌形式反映生活,表达感情。逢婚嫁喜庆,往往以歌唱祝贺,有上头歌、祝福歌、乱房歌等等。如梳头就有《一梳梳到眉,白发齐眉;二梳梳到尾,有头有尾;三梳梳落地,儿孙满地》之类。字词各地虽有不同,也是大同小异。又如对自己婚姻不满的出嫁女,发出(年 罗,年嫩去做奴)的哀冤之歌。甚至连殡丧白事,也以哭歌形式表示哀思。
  另附:

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,古往今来,此乃人生大事。易经上说:“人承天地,施阴阳,故设嫁娶之礼者,重人伦,广继嗣也。”正是人们对男婚女嫁的这般重视,才形成了繁多的婚姻礼仪。我国古代婚姻礼仪主要有“六礼”: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,各地有关婚嫁的习俗主要围绕这“六礼”而展开,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,反映着文化的地域性和居住群体的生活风貌。五邑地区的婚嫁习俗主要从 传统婚俗中发展而来,主要方式如下:

相睇(又称相亲) 在旧社会,由于男女之间授受不亲,少有自己择偶的机会,男婚女嫁全靠媒人牵线搭桥。男女双方“相睇”时,事先由媒人约定时间、地点,由母亲、婶姆做伴同行。有趣的是,见面时男女双方要在相距四五米远的地方站定,由媒人介绍双方的姓名、特征之后,男女双方才各自转身前行几步,以此表明自己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。更有意思的是,双方在暗中观察一番后,临别时,还要大声说一声:“阿妈,我们走吧。”以此来表明自己不是聋哑人,然后双方家长还要互送红包道别。

定婚 “相睇”是婚姻的序幕,“相睇”后,双方各自将意思告诉媒人。如果双方满意,女方便向男方提出要礼金、礼饼,要多少则视女方的相貌和男方的家庭经济条件而定。五邑人礼金尾数多为“9”字,意为长长久久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,男方便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将双方议定好的聘礼送到女方家中。女方如果收下,便算正式答应男方的婚约。这种方式称为“文定”,不能轻易反悔,否则要受到社会的谴责。

山歌定情 在五邑地区,一般都采取这种“文定”方式确立终身大事,但由于地域不同,其定婚的方式就略有不同。如在五邑客家人中,就有山歌定情之俗,通过对歌,互订终身。尤其是中秋农闲之时,是客家青年的爱情季节,男女青年成群结队,互相对歌。如小伙子唱:

八月海棠开成荫,心想摘花怕水深。

挪个石头试深浅,唱支山歌试妹心。

姑娘听后接唱:

哥唱山歌妹接音,一唱一和心相印;

牛走远路知牛力,人合长久知人心。

正是在这一唱一和的情歌交流中,男女青年的爱情也就瓜熟蒂落了。这种对歌定情的方式,颇有自由恋爱的韵味。

香灯定姻缘 另一种婚嫁习俗则是香灯定姻缘。在鹤山乡村中,男方父母要将媒人送来的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红纸放在供奉祖先、天官等神位的香炉下,然后点上香灯,连续3天,细心观察家中一切事情。如果家人一切平安,而香灯又没有中途熄灭,男方便认为吉利,此女子则可与男子相配,否则,就不能相配。

出阁 经过“相睇”、定婚,便要选择良辰吉日举行结婚大典了。结婚这天,新娘一大早用柚子叶洗澡洁身,梳妆打扮,由专人背上竹轿。轿帘上绣着“鸳鸯戏水”、“龙凤呈样”的图案和字样。随花轿而行的还有挑嫁妆的行列,嫁妆一般有衣服、被褥、面盆等生活用品。新娘从离开娘家开始到被人抬出村外,都要唱早就练习好的“女哭歌”,内容主要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与教诲和兄长的关心等。当花轿抬到男方的村口时,要停下来,由同来的一名妇女撑开纸伞遮住轿顶,而另一位年长妇女则手捧谷斗,将“爆谷”撒向花轿,寓意是落地开花,谷米满地。这时新娘就要和送行的娘家人互相道别,然后由轿夫抬着继续前行,而送新娘的人在轿夫起轿之时,还会跑上去象征性地将轿杠压一下,俗称“坠轿”,以此表示娘家人对新娘依依不舍。

上头 结婚之日,男方长辈要为新郎梳头,俗称“上头”。此习俗在五邑地区很普遍、很流行,大致方法是:在新郎成亲之日,由新郎家中多子多孙或有名望的长辈为新郎梳头,边梳边唱歌,以此为新郎祝福。有的地方的“上头”程序更为复杂,如开平市水口镇龙塘的“上头”,先要在家中设置一个圆形簸箕,上面放一个30厘米高的木斗,木斗的形状上窄下宽,木斗中放上一些谷粒、铜钱、柏叶,然后让新郎坐在木斗上,用臀部将斗口封住,意为保住钱物。

打新娘 结婚为人生一大喜事,但新娘往往要遭受种种“磨难”,五邑地区的“打新娘”习俗就是其中之一。所谓打,只是一种嬉闹。当新娘的花轿一到男方的村口时,早就齐集在道路两旁的一帮男孩,便人人手拿青竹枝,追着花轿乱打。到了男方家门口,新娘下轿时,小孩们更是尽情抽打新娘,直至新娘进入新房为止。到晚上闹房时,新娘又要遭受打手、踢脚的皮肉之苦,受尽戏弄。直到深夜,新郎向这些“雇佣”来的“打手们”派利是、糖果之后,新娘才得以安息。对这种皮肉之苦,新娘不但不恼怒,反而视为乐事。按照传说,新娘如果不被人打,则被视为“祸水”,不吉利。此俗新会司前最流行。

跨禾竹 如果说挨“打”还不够惊险的话,那么跨越燃烧着的茅草则着实让人捏一把汗。在开平、恩平有些地方,在新娘出嫁之日,要由男方的司礼人预先在门槛上横放一根扁担,在门前堆放一堆茅草。当新娘来到男方家门口时,就将茅草点燃,让新娘跨过。此时,新娘的伴娘们就会高声提醒新娘:“阿妹快把脚抬高,别把禾竹踩中啊!”在伴娘的帮助下,新娘才化险为夷。据说,跨禾竹时,新娘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,千万不可踩中禾竹,否则,将会被人认为是给婆家带来不幸的人。

踢轿 新娘过门既有受“苦”,但也有享受高贵之时。当抬着新娘的花轿来到男方家门口,新娘要等着新郎前来叩开轿门,这就是俗称的“踢轿”。所谓“踢轿”,并不是用脚踢轿门,而只是用纸扇在轿门上轻轻叩击一下,接着便由一名妇女打开轿门,由新郎扶新娘出来,再由这名妇女把新娘背走,并由人撑开纸伞,遮护新娘。当新娘被背到门口时,由从男方家族中选出的男孩(其家中必须兄弟姐妹众多,寓意人丁兴旺),将钥匙递给新娘。从此新娘就要担负起管好男方门户的重任了。

闹房 “闹房”古称“戏妇”和“戏婿”,此俗起源很早。《酉阳杂俎》就有“近世娶妇之家,弄新妇”的记载。“弄新妇”,即“闹房”,五邑地区也称作“乱房”。新娘入洞房后,先让一群男孩爬上新床,再由一名妇女把桔子、糖果、炒米、花生、莲子、百合等东西撒在床上,任由孩子们争抢,边撒边唱“4个床角4个果,4个哥仔团团坐”等祝词,这种习俗称为“拾床角果”,寓意子孙满堂。实际上,这是古代撒帐之俗的演变。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》云:“凡娶妇,男女对拜毕,就床,男向右,女向左坐,妇以舍钱彩果散掷,谓之撒帐。”

除此之外,在新房内还要摆一台酒菜,让那些参加“闹房”的伴郎猜拳饮酒,尽情而欢。在“闹房”过程中,新娘、新郎要解答各种难题,甚至要做各种高难度动作,否则将会受罚。对于“闹房”的举动,即使有些过“火”,新娘、新郎也必须尽量忍让、克制,让大家尽兴。临出新房时,“闹房”的人还得在新郎床上撒上一束筷子,意谓“快生孩子”之意。

有的地方,在“闹房”时还有一套庄重的仪式,整个仪式由“床头公” (由子女齐全的中、老年人担任)主持,新郎坐在床边,新娘下跪,司仪人唱夹房歌:

金打锁匙银打链,

银壶斟酒似条线,

线对线,莲对莲,

莲子开花花结子,

结子开花千万年。

然后,“闹房”宾客则唱“闹房歌”,如唱:

新郎长久望,

望久得成双,

今晚织女会牛郎,

好似云开见月朗,

满天光,难尽讲,

良缘得遂心头爽,

情郎爱妹妹爱郎。

每唱完一首,其他宾客则用“唷嗬”相和,整个“闹房”犹如一场歌咏赛,热闹非常。

回门 按照五邑地区的传统婚仪,举行婚礼3天后,新婚夫妇必须回娘家,俗称“回门”。这天,男方要准备“回门”礼物,如果新娘是处女,礼品中一定要有烧猪肉,如果是送烧鹅,则表示新娘不是处女。“回门”之前,岳父家会事先给男方一张请柬,新郎接到请柬后,便邀请两个精通礼节、善于应酬和酒量好的人相陪。当新郎到了岳父家时,小舅子会立即上前接过新郎手上的伞,称为“接伞”,新郎要给利是,作为酬谢,名为“舅仔鞋金”。然后,就由岳父、岳母设盛宴招待新女婿,有的地方连女方的叔伯兄弟的亲属也请来欢叙。酒席散了,小舅子给新郎端来一盘清水洗脸,并将伞送回给新郎,称为“送伞”。这样,新婚夫妇就可踏上回家的归途了。

随着侨乡经济的繁荣发展,社会的文明进步,过去的传统婚嫁习俗许多已经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新事新办,如结婚日女子过门,过去用花轿抬,如今用车载;过去婚嫁大摆宴席,如今多为旅行结婚;过去单家独户办婚事,如今时兴集体婚礼……(

恩平城乡男婚女嫁有一个传统习俗: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恩平烧饼作为礼饼。这一习俗始于明朝,至今仍颇为盛行。恩平烧饼,俗称“恩平烧”,为恩平特产,以其制作精巧、风味独特而驰名。

恩平烧饼创制于明代,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。相传始创烧饼的师傅是恩平的一名青年教书先生。他原来凭自己的志向办了一间私塾,让穷家的孩子入学。

后因办学经费接济不上,私塾被迫停办,教书先生为了谋生,只好做烧饼来卖。教书先生以他教书的胆识来创新,做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软饼。这种饼香甜可口,风味独特,放置多日也能保持新鲜,因而十分畅销。

当时的肇庆知府很有经济头脑,他为了繁荣市场,推动经济发展,便搞了一个做饼大比赛,要选出精品加以推广。
恩平知县自从吃了教书先生做的饼后,大加赞赏。这次极力推荐教书先生到肇庆府参赛。比赛之日,各路做饼名师使出浑身解数,均想脱颖而出。知府大人出身于做饼世家,要得到他的认可并非易事。当知府大人品尝到恩平烧饼时,越嚼越有味道,竟连吃了三个,赞不绝口:“软滑鲜美,香而不俗,甜而不腻,好饼�”结果,恩平烧饼一举夺魁。

其实,恩平知县举荐教书先生还有一个用意,就是要趁机挑个乘龙快婿。教书先生果然不负所望,一举夺魁,成为街知巷闻的名人,知县决定把教书先生选为佳婿。当他把他的打算告诉女儿时,女儿死活不从,她认为做饼的没有出息。后来,教书先生卖烧饼发了财,遂重新开办私塾,让穷家孩子继读读书,一时传为佳话。教书先生除了教书,放学后还卖烧饼,以此积累来维持办学。他得知知县父女都喜欢食他的饼,为表敬意,他每卖出一百斤烧饼就留下一斤,以便日后作为礼饼。后来,知县的千金见教书先生既有知识,又勤劳,又有爱心,终于动了芳心。当礼饼累积到一百斤时,知县的千金便它们领了回去,表示接受了教书先生的爱情。

此后,求婚送烧饼就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礼仪,恩平男婚女嫁必以烧饼作为礼饼。当地女子出阁不叫出嫁而叫“领饼”,即表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。时至今天,恩平人问青年姑娘是否出嫁了,不是问:“你嫁了没有?”而是问:“你领了饼没有?”这个有趣的婚嫁习俗就起源于教书先生这个烧饼故事,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。

恩平烧饼是怎样制作的呢?它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粉,有黄糖和白糖两种,配以冰肉及芝麻;还有一种以豆沙或莲蓉为馅料,这些材料一定要精细加工。饼坯制成后,置于平底的圆铁盆中,上下以猛火煎烤。就这样,烧饼具有入口软滑的特点,夹着烧猪肉吃,更有甘香滋润之味,令人百吃不厌。

每到结婚旺季到来,恩平市城乡随处可见制作恩平烧饼的摊档,炉火熊熊,香飘数里,各具特色的恩平烧饼,成为恩平一大美食文化景观

谢谢

我不知道 对不起

  • 恩平城乡男婚女嫁有一个传统习俗: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恩平烧饼作为礼饼。这一习俗始于明朝,至今仍颇为盛行。恩平烧饼,俗称“恩平烧”,为恩平特产,以其制作精巧、风味独特而驰名。 恩平烧饼创制于明代,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。相传始创烧饼...

  • 广东江门的新会、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鹤山素称“五邑”,五邑传统农村婚娶过程大致可分为相亲、文定、匿阁、结婚,礼仪繁杂、隆重、有趣。..新会放生鲤习俗 江门新会县城有个其他地方少见的习俗,就是大年初二要购买活鲤在河...

  • 在饶平海山镇,分钱米习俗是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放上钱米,用力摇簸箕,边摇边念:“簸圆圆,簸后儿孙大有钱;簸匀匀,明年抱个男外孙。”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,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,...

  • 南方结婚婚礼习俗之一 1、迎亲:婚礼上午,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,现今,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。第一关便是“入门”,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,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,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,但最重要的...

  • 行聘过后,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,包括裁剪结婚礼服、“挽面”和沐浴、确定迎娶的时间及时辰,并通知女方。此时,男女方的亲戚朋友都要送贺礼。送女方的贺礼称为“送花粉”。女方除准备好嫁妆外,还要准备出嫁时携带的特殊物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