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点滴网 感知人生智慧分享生活点滴幸福

古代人怎样提亲

古代汉人婚礼程序讲究“六礼”。即:纳亲(提亲)、问名(问对方生辰八字)、纳吉(定亲)、钠征(送彩礼)、请期(确定婚期后先告知女方,征得同意)、迎亲(娶媳妇)。因地域差别,各地又大有不同,但实质大同小异。在碛口一带,自古流传下来大致有七个程序:提亲、相亲、定亲、送钱、娶亲、成亲、拜亲。
提亲:古时婚嫁,最讲究的是“明媒正娶”,任何婚事,都必须要有媒人撮合。当媒人接受一方任务后,即以“门当户对”为原则,进行物色、挑选,有合适对象后,就两头游说。如双方根据媒人介绍有意向的话,就进入“提亲”程序。提亲一般选在上午进行(意喻蒸蒸日上),由媒人引路,男方家父上门提亲,女方父母应酬(女儿不得露面)。双方在交谈中相互了解、权衡,一般以吃饭与否表达提亲结果。如男方对女方不甚满意,即谢绝进餐,婉言告辞;反之,女方态度则表现为敷衍了事,漫不经心,毫无准备做饭迹象,这时男方一般知趣而辞,意味着提亲失败。如彼此比较满意,在交谈过程中,女方母亲会悄悄退开,到厨房做饭,男方则欣然用餐,提亲就告成功。
相亲:提亲过后,女方也要择日在媒人的引见下登上男方的门,这叫“相亲”。女方主要看男方的家境、女婿的模样及居住环境等。男方则要张罗着炒菜、做饭,饭菜的主食一般是小拉面,意喻要把这门亲事拉住,如女方执意要走,就说明相亲不中;反之则说明相亲成功。
定亲:也称订婚。通过提亲、相亲后,婚事需要明确敲定了,这就有了“定亲”。一般定亲是要举行仪式的,定亲这天,女方家人众亲戚(俗成“七大姑八大姨”)集中到男方家,说是定亲也是认亲。男方同样由家人与本家兄弟等亲戚参加。饭菜一般是凉菜、热菜两种,主食是油糕(喜事席上不吃蒸馍,意喻带气的东西不吉利),席间,双方互相介绍各自亲戚。饭毕后,男方要根据女方不同的身份送些礼物,以示认亲。由于以前流传“嫁女未娶之前不得入男方家门”,所以定亲仪式上是见不到嫁女的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现在定亲仪式多在饭店举行,既解决了嫁女不能同往问题,又能让男方早日见到未来儿媳。
送钱:也即送彩礼。定亲过后,男方根据儿女情况卜测良辰吉日,选定婚期。之后,由男方父辈及媒人带上聘礼到女方家。一是送彩礼;二是通达所定婚期,征求意见。如无异议,则轮到“娶亲”的程序了。
娶亲:俗称“引嫊子”,一般分“大引”、“小引”两种。
大引:男方备四抬花轿两乘,新郎坐轿亲迎,同去引客三人(多为新郎的叔、舅或姐夫、表哥等);女方则需派送客四人(送客辈分与引客相似),称之为“三引四送”。娶亲队伍有一班或两班八音队开道助兴。这种方式多为富贵人家所为。
小引:新郎不亲自迎娶,由姐夫或表哥等同辈长者代之,无八音队与花轿,穷苦人家多选“小引”。但事实上,多数人碍于脸面,多介于“大引、小引”间,自谓“不大不小”。一般多为备花轿一乘,引客二人,八音队或无或一班,新郎与引客或骑驴或骑马(多为骑驴)。
娶亲当天,新娘里里外外要换上新装,要盘头。迎亲队伍到之后,娘家人在招待新女婿一行的同时,也开始给出嫁女送饭,前后共送十次,种类不能重复,意喻十全十美。
娶亲走时,新娘要换上大红绸棉衣棉裤,盛夏亦然,意喻红红火火,活得厚成。出门时,由伴娘搀扶,其他同辈提拿陪嫁物品送行;男方引客则拿出准备好的红包(包有数量不等的钱币)相赠女方送行者。在新娘上轿前,娘家人要陪送一块新褥子折叠在花轿里,让女儿坐上(意喻娘家人永远是女儿的厚墩,谐音:后盾),当女儿上轿时,才由嫂子或姐们提着新鞋让新娘换鞋(意喻离别娘家水土)。
成亲:当娶亲队伍回到男方大门时,鞭炮、鼓乐齐鸣,女方送客由男方引领到大客接待处款待(一般不进男方院,多为男方向邻居借用房屋),新娘则由属水命、金命的伴娘(从嫂、姐中挑选)为其搭上红盖头,然后搀扶下轿,俗称“拖嫊子”。从下轿处到院内“天地会”(俗称“爷爷会”,传说是管天地的神,多数人家建屋时会在两孔窑洞的“中腿”上凹进一块长方体的小方格,供奉“天地会”,以求一生平安)的通道上,有钱人家铺红布,平常人家铺撒麦秸(意喻黄道。无论何种方式,都是为使新娘在进洞房前鞋不挨土),新郎新娘由此走到“天地会”前。常规是“天地会”下摆一张长桌,一边放一把木椅,在事筵总理的司仪下,新郎父母入座,新郎新娘一拜天地,二拜父母,再夫妻互拜,即告成亲。然后步入洞房,按常理,这一段路也应铺红布或撒麦秸。但有好事者想取闹新郎,故意不铺撒,新娘的新鞋又不能粘土,无奈,在众人一片“抱上走”的喊声中,新郎只好把新娘抱回洞房。入洞房后,新郎的首要任务是亲手掀起新娘的红盖头,然后拿起木梳在新娘的盘头上发辫上连梳三下,俗称“破头”。从此,新娘的发型就由发辫改梳为脑后盘发,称谓“吊头”(这就是闺女与媳妇的区别)。到这时,看新娘的人们才可以进屋。晚饭时分,新郎新娘就在洞房内吃饭,饭的主食仅一种,叫“没头子拉面”,做法是把一根拉面的两头捏在一起,形成一个圆圈,意喻圆圆满满,相爱无尽头。
晚饭后,同辈的亲戚朋友陆续来到洞房,这就意味着“闹洞房”开始了,闹洞房方式多样,与亲戚朋友们的喜好、文化高低、见识多少有密切联系。在闹洞房中途,新郎新娘还要吃一顿饭,饭名叫拌汤(俗称疙瘩汤),意喻儿孙满汤(堂),大嫂在往锅里拌面疙瘩时同着新娘还要念念有词:“一搅两搅,儿多汝(指女儿)少(农村重男轻女思想);三搅四搅,儿能(方言:意聪明)汝巧;五搅六搅,越活越好;七搅八搅,儿孙满堂;九搅十搅,白头到老”。在半夜时分,新郎新娘又要吃第三顿饭了,这顿饭意味着闹洞房的结束。第三顿饭是水饺,水饺在包馅时,新郎的母亲会偷偷在馅中放一枚小铜钱,意喻“钱到福到”,新郎新娘谁吃到铜钱谁就是有福者。后有表兄弟们好事,在包饺子时,偷偷把盐、辣椒、调料面等分别包在饺子里,然后坐看新娘出洋相。饭后就寝,要好的朋友又悄悄来到洞房前守夜,即“听房”,俗称“听门子”。如真有守一夜者,清早,新郎的父母还要予以犒劳。如遇雨雪天,听门者无法上门时,新郎的母亲还得在半夜拿一把扫帚立在洞房门口,冒名“听门”者。据传说,新婚之夜,无人“听房”,有碍于后。
拜亲:俗称“见大小”,就是过门后新媳妇拜认婆家亲戚。一般拜亲仪式在婚后第二天早饭后举行,地点还是在院内“天地会”前,事筵总理先在“天地会”安排一张长桌,桌上摆放酒具一套、凉菜一盘,然后由其担任司仪,拜亲开始,司仪照单依序请被拜者,被拜者端坐正中,由新郎新娘上前满盅敬酒,再退后行礼。行礼是有规矩的,长辈坐上,行跪拜礼;同辈坐上,行作揖礼。而受拜者都要当场给新娘赠送或钱或物的见面礼。在内亲中,见面礼给多少和婚礼上一样,也是有讲究的,一般不能超出也不能等同与舅父的见面礼。因此娘舅上礼的多少就显的特别重要,特别引人关注。拜亲结束,标志着婚礼程序亦全部完成。但结婚的全过程,还有两道程序需走:
一是回门。婚日第三天,新郎偕同新娘一起回到新娘的娘家礼拜岳父母及妻室亲戚,俗称“回门”。按传统规矩,回门这天,不管路有多远,新郎新娘须当日返回。
二是回娘家,俗称“叫几”。回门过后,娘家人要就近择日(一般取三、六、九)叫新过门女儿回娘家小住几天,这就是“叫几”。一般“叫几”的任务由娘家的叔父或大哥担当。到达新郎家院后,通常不进新郎的洞房,而是径直到新郎的父母家中,之后由父母把小夫妻唤来会面,“叫几”启程也是从父母家动身。过门女儿“叫几”回到新娘家后,一般最多不能超过九天,因此,也有称“叫九”的。“叫几”过后,整个结婚过程才算圆满完成。

古代人经媒人撮合,互换“庚贴”提亲。
男女婚姻大事,依父母之命,经媒人撮合,认为门当户对,互换“庚贴”(年龄、生辰八字)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,以测神意。
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、饭菜馊气、家人吵嘴、猫狗不安等“异常”情况,则请算命者“排八字”,看年庚是否相配、生肖有无相尅。
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、三年小冲;男婚年龄逢双,女子十九不嫁;谓鸡狗(鸡犬不和)、龙虎(龙虎相斗)、虎羊(羊落虎口)、蛇鼠(蛇吞老鼠)难相配,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。

扩展资料  古代提亲注意事项:
一、迎亲婚礼当天的上午,男方要带着迎亲队伍来女方家接亲。接新娘是一场婚礼最热闹的时刻。新郎要想顺利接得新娘归,要求还得唱情歌,说情话,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给红包才有可能打动新娘的姊妹们,这就是所谓的开门红包。而且新郎还要用花球去迎娶新娘
二、找红鞋新郎进门后也不能马上带走新娘,还要在新娘的房间里找到准备好给新娘的红色婚鞋,帮新娘穿上后才可以带走新娘。
三、敬茶两位新人要向双亲跪拜,奉茶直到长辈喝下才能站起来(以前的习俗是,新人在女方家时要站着奉茶,因为还未到男家拜见翁姑。不过现在讲究没有这么多了,两边都跪拜以示同样的尊重。
四、撑红伞、撒米新娘新郎出门的时候,要由伴娘撑红伞陪同,而且要同时往路旁撒米,意思是不要让鸡啄到新娘。
五、绕吉祥路新人上迎亲车后不能直达目的地,必须绕当地所有吉祥路名的路开一圈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- 古代婚礼流程

  古代提亲叫做纳彩。纳彩,即纳其采择之礼于女家也。也就是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。
  纳彩与礼物
  纳彩,就是男女双方互赠礼物。在 古代封建社会,礼物多由媒人传递,礼物也很简单,如男方只须送去一把木梳、两节头绳、几尺鞋布;女方回敬一双手工百蜡底布鞋、一方手帕即可。
  婚俗六礼
  古代的汉族婚俗讲究“六礼’。所谓的六礼, 指纳彩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
按现今的语言来解释,纳彩是择配、提亲的意思。也就是俗话所说的“说媒”。
问名,即所谓的“讨八字”。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,讨回姑娘的出生年、月、日、时,要请阴阳先生推算。只有男女八字相合、才可以定亲。古代的问名习俗,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,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,还是继室所生。封建时代为求婚姻的门当户对,问清嫡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。
纳吉,指提亲。 一般来说,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,得了吉兆之后,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。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,谓之纳吉。
纳征,即现今所说的“送彩礼”、 “送嫁妆”。“征”的意思是成功。送彩礼之后。婚姻就算成立了。未送彩礼时,婚姻未必成立。
请期,指择定娶亲的日子,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,就是俗话所说的“送日子”。 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,所以叫“请期”。
亲迎,指娶亲。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。

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东方古国。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特色的习俗,中式婚礼就是极具 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民俗。

八抬大轿、仪仗开道、花轿迎亲、狮舞引门,选择中式婚礼的目的,是重拾近乎丢失了的华夏民族婚俗!到 来举行一个传统的中式婚礼,将会让你深深地体会到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了解 文化的丰富内涵。

通过中式婚礼,使普通老百姓及外国友人更加了解 文化的博大精深,使得年轻人更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。并且,新人会在婚礼中留下最富有传奇和美好的回忆。

中式婚礼必将在短期内大行其道。

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

★花轿: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。它分四人抬、八人抬两种,又有龙轿、凤轿之分。轿身红幔翠盖,上面插龙凤呈祥,四角挂着丝穗。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,花轿三乘,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,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;迎亲回来时新娘、迎亲、送亲者各坐一乘,另有二乘蓝轿,用蓝呢子围盖,上面插铜顶,由新郎、伴郎各坐一乘。

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。自古以来历代相袭。因时代、地区、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。如肩舆、檐子 、兜子、眠轿、暖轿等。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、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,又称帷轿。木制长方形框架,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。轿底用木板封闭,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。轿顶及左、右、后 3侧以帷帐封好,前设可掀动的轿帘,两侧轿帷多留小窗,另备窗帘。历代统治阶级都曾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,体现在轿子的大小、帷帐用料质地的好坏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。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。前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,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。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,素帷小轿 、花轿都被旅游业启用。花轿多设置在旅游点,与 帝王传统的结婚礼服——凤冠、霞帔配合,用来接待中外游客,举行 古代婚礼仪式,或用作拍照道具。素帷小轿则作为江浙山区的一种民俗交通工具,用来迎送中外游客。由柳洪平创建。

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

●抬轿起程:在锣鼓、唢呐、舞狮的伴随下,花轿开始起程。按传统,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。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,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,通常也改背为抱了。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,除非两家特别近,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,肯定累趴下。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,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,让新娘“好受”

●跨火盆和射箭: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,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。然后在下轿之前,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,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。

●拜堂和交杯酒: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,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;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,这时,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。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(合卺酒),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,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,场面之感人,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。

●同心结发和谢媒:现代的娶亲仪式,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。比如说结发,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,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,现在则是当众表演。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,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,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。

中式婚礼花销

办一场地道的中式婚礼环节可真不少,比如会场布置虽然可以省略鲜花,却多了无数道具。化妆师也会比较辛苦,因为除了新人,还有伴娘、媒婆、家人等都得配合化妆。至于主持人,价格就更高了,因为复古婚礼套词很多,而且很多都得又唱又吆喝。然后还得请一位相当于导演性质的现场总监,以协调扮演各种角色的人,婚礼督导更非请不可,因为花轿的路线以及酒店方面的协调始终得有人去搞定。

婚礼现场

“一拜天地,二拜高堂,夫妻对拜……”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会感觉熟悉。不过,本文的图片可不是电影电视中的剧照,而是百分百的真人秀哦!在厌倦了草坪婚礼、烛光婚礼、游轮婚礼等西式婚礼后,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变得传统起来,一场场鞭炮声、唢呐声、锣鼓声此起彼伏的复古婚礼借着春节前后的好日子,纷纷隆重“上演”。

★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,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。内穿红袄,足登绣履,腰系流苏飘带,下着一条绣花彩裙,头戴用绒球、明珠、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“凤冠”,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—“霞帔”。
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,尤其是顶带花翎,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,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,另有一种富贵气。

★旗锣伞扇: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、花矫之前,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、壮观。

★鞭炮: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,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。

★盖头: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,以遮羞避邪,红色取吉祥之意。

★马鞍:“鞍”与“安”同音,取其“平安”长久之意。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,表示新娘跨马鞍,一世保平安。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,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,这时由上有父母、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,正好符合了“烈女不嫁二夫,好马不配双鞍”的意思。

★火盆: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,让新娘迈过去,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。

★天地桌:多置于院中,桌上放大斗、尺子、剪子、镜子、算盘和秤,称为“六证”。意思是: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、布有多少、衣服好坏、容颜怎样、帐目清否、东西轻重等。民间常有只有“三媒(媒人)六证”俱全,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。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,就俗称为“拜天地”,由司仪主持,一拜天地、二拜高堂、三是夫妻对拜。

★秤秆:入洞房后,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,取意“称心如意”。

★花烛: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,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。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,故称为“花烛”。

参考资料:


  • 古代人经媒人撮合,互换“庚贴”提亲。男女婚姻大事,依父母之命,经媒人撮合,认为门当户对,互换“庚贴”(年龄、生辰八字)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,以测神意。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、饭菜馊气、家人吵嘴、猫狗不安等...

  • 一、古代提亲的规矩: 1、三书 六礼 古代提亲一般是三书六礼这样的流程,因为是明媒正娶,所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行。但如果是纳妾的话,就没有那么多规矩了,随意一些也是可以的。 (1)三书 三书指的...

  • 首先是礼物。在提亲时,家长要准备一些贵重的礼物送给女方家。这些礼物可以是金银珠宝、锦缎绸绢、瓷器等,礼物的数量和质量也需要考虑到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富状况。其次是媒人。提亲过程需要有一位媒人来协调双方家庭的事宜。媒...

  • 四、看嫁资(妆):男方去女方搬嫁妆,女方置嫁妆于厅堂,让人观看,称“看嫁资”。器物披挂红色彩线,衣服等薰以檀香,箱底放数枚银元,俗称“压箱钱”。嫁资搬到男方,亦陈列于厅堂供人观看,亦叫“看嫁资”。由阿婆...

  • 所以古时候的人们,他们选择抛绣球招亲,一方面既能够很快的招到一个夫婿,另一个方面也让别人觉得,这个家族确实是很不错的。还有一种招亲方式,就是一些世家大族,他们会举行一种类似于现代招亲的宴会。把符合年龄和家庭背景...